常見的過敏有哪些?一次了解過敏症狀、治療到如何預防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鼻腔的一種過敏性炎症,如果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只在某些特定的季節出現,則稱為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如常年發作,稱為常年性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在台灣,預估約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人口患有過敏性鼻炎,而兒童族群中更可能高達百分之四十。過敏性鼻炎的常見症狀有:鼻癢、噴嚏、鼻水、鼻塞等。鼻黏膜分泌黏液,引起的後鼻滴液,常引起咳嗽,失嗅也多見,偶爾還會有味覺減退,影響食慾,鼻塞嚴重時可能會引起鼻血,過敏性鼻炎患者經常步自覺的用食指揉鼻子。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影響患者生活的品質,以致影響整各身體健康狀況,影響患者的社交活動和工作情緒,過敏性鼻炎還可能會發展成過敏性氣喘。

怎麼分辨是過敏還是感冒呢?!

最常見是早晨起床或接觸過敏原,冷空氣後特別容易發生流清鼻水、打噴嚏、鼻塞、鼻癢,症狀很像感冒,但此種過敏症狀常持續或反覆發作二星期以上,甚至更久。也不像感冒會有發燒、喉嚨痛,另外過敏性鼻炎患者從學齡前即可發病,高峰期是10至20歲,大多於最常見是早晨起床或接觸過敏原後發生流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眼眶周圍皮膚癢、上顎癢,症狀很像感冒,越接近中午時分,症狀越減輕,遇天冷或吹到冷風時則加重病情,有些人則會於睡前有鼻塞症狀,此種過敏症狀常持續或反覆發作二星期以上。過敏性鼻炎患者會於每天早上和夜晚接觸寢具時加重發作,更有增加患上睡眠窒息症的風險。

即使是醫生要區分兩者,有時也非常困難。因為兩者之症狀類似,皆會造成打噴嚏、鼻塞、流清鼻水、流淚、全身倦怠及頭痛。然而感冒較不易造成喉嚨及眼睛癢,通常以喉嚨痛開始。至於過敏的症狀通常是依序而來,先打噴嚏,接著流清鼻水,最後鼻塞,但很少發燒。有時一症狀會於下一個症狀出現時消失。再者,感冒之病程約五至七天,很少超過十天,而過敏的症狀常會持續更久,但在避免過敏原後症狀即可逐漸緩解。若你能試著找出一種減少暴露過敏原的方法,且症狀隨之消失,這可能表示你患的是過敏性鼻炎而非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常肇因於病毒感染)是臨床上最常見之問題,而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因為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而導致誤診。另外一半以上的鼻過敏孩童也合併過敏性結膜炎,除了可見孩童常用手去揉發癢的鼻子或做鬼臉外,也常發現他們因為眼睛癢而一直眨眼睛,或揉眼睛,若有上述症狀宜及早就醫,請過敏科醫師判斷。

怎麼發生過敏性鼻炎症狀?

過敏的症狀發生是因為暴露於過敏原中會活化體內釋放出一種 特別的細胞,它叫肥大細胞,這些肥大細胞會攜帶一種叫做Ig E的抗體,而這類免疫抗體能針對特定的過敏原與之結合,隨後造成肥大細胞釋放出化學組織胺,組織胺會引發一連串的化學 反應,最後使得鼻管腫脹、鼻內黏膜分泌增加、以及其他的過敏症狀。

引起過敏性鼻炎常見的過敏原為何?

引起過敏性鼻炎的空氣中過敏原與氣喘孩童類似,有塵蟎、蟑螂、貓、狗、花粉、黴菌等室內及室外的過敏原。在國外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花粉可引起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國內則以室內過敏原塵蟎為主。生活照顧上,避免過敏原的接觸與藥物治療是同等重要,會發生過敏性鼻炎的原因則是先天遺傳與後天過敏環境交替影響的結果。

過敏性鼻炎常見的外觀症狀

鼻樑橫紋:
常揉鼻子的病患,在其鼻樑根部可看到一道道的橫紋;同時鼻子也會比較朝天。
黑眼圈:
患者的下眼袋也會比較黑,這是因為鼻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液、淋巴液回流不良而造成的。
丹尼氏線(Danial lines):
同時在下眼臉可看到數條由眼角內部向外散開的紋路,是由患者常喜歡揉眼睛所引起的。
鼻塞合併症:
慢性鼻塞的結果,會造成張口呼吸、打鼾、嗅覺失靈、中耳炎、聽力減退、頭暈、頭痛以及口臭等併發症。
鼻竇炎:
鼻竇容易得到細菌感染而引起慢性鼻竇炎。
無法集中注意力:
過敏性鼻炎所帶來這些令人不適的症狀,常造成病童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也無法專心。

過敏性鼻炎若沒好好控制會有以下併發症

  1. 引起細菌性急、慢性鼻竇炎,眼眶蜂窩組織炎
  2. 引起中耳積水,聽力受損或中耳炎
  3. 引起原有之氣喘惡化
  4. 造成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影響情緒、睡眠品質,故好好控制過敏性鼻炎是很重要的。

過敏性鼻炎與過敏性氣喘關係密不可分

氣喘和鼻炎常發生在同一病人身上,所以目前有「單一呼吸道,同一疾病」的觀念,有鼻過敏的孩童有較高的危險以後有氣喘,也有支氣管過敏敏感的現象,鼻炎惡化也會使氣喘控制不佳,故二者應同時好好控制。

*內容參考:長庚兒童醫院台北兒童內科顏大欽 醫師文章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過又稱為過敏性皮膚炎,也有人稱為濕疹,與先天過敏病體質關係密切,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生於皮膚上的慢性,搔癢性疾病,好發於帶有過敏病的家族中,而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也常帶有其他的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或蕁麻疹等。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在台灣也約為8%,通常於嬰兒二至三個月大時開始出現症狀,一歲以前約60%病人已出現症狀,五歲以前約85%已有症狀,其他則在以後陸續發生。

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

異位性皮膚炎的條件必須符合下列敘述三項或三項以上:

  1. 皮膚搔癢。
  2. 典型的皮膚症狀(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及位置(嬰幼兒大多在臉部及身體的伸側,成人大多在關節的屈側)。
  3. 慢性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皮膚炎(一般指超過6個月以上)。
  4. 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乾草熱、或異位性皮膚炎等)。

病理機轉是個謎,但是我們可以確認的部分包括:
皮膚角質層防禦功能失常:造成皮膚水分大量大量喪失、各種過敏原及化學物質容易穿透皮膚,更容易使皮膚產生過敏或發炎反應。
皮膚脂質變性:異位性皮膚的脂質,在質與量上都大量不足。包括必須脂肪酸代謝異常及建構角質層細胞的粘合劑Ceramide大幅減少,使皮膚更脆弱、更乾燥、又會引起某些炎症反應。
免疫功能的改變:過敏原容易穿透皮膚引發免疫反應。

癢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之一,由於此皮膚病病灶的型態與分佈會隨年齡而變遷。

兒童的過敏性皮膚炎

 

孩童時期的「異位性疾病」,包括了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結膜炎,而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常同時患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或甚至三種過敏疾病同時都有。
 

大約有5%~8%的孩童﹝六個月大到十歲﹞患有異位性皮膚炎, 且60%在一歲前發病,其中病情的輕重程度差異很大,依患者 年齡及病症分布常將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程為三期:
嬰幼兒期﹝兩個月大到二歲﹞:
病發部位除了尿布包裹的範圍外,幾乎全身都會波及,尤其臉部、頸部及四肢的伸側及屈側部分。
兒童期﹝二歲到十二歲﹞:
大部分發生在手肘前凹窩、膝部及頸部,比較嚴重的甚至可到全身。
青少年﹝十二歲到成人﹞:
常見於四肢屈曲部位,甚至於手掌及腳掌。

過敏性皮膚炎症狀

皮膚炎好發於肘部、膝部、膕(膝後窩)部、四肢或全身,常 見對稱性發作,患者的皮膚為大片乾燥紅斑、丘疹,可續發小水泡性、滲出性及結痂性病灶,有起丘疹者,亦有起紅斑疹,或濕疹或蕁麻疹,反覆發作不斷;或有全身性乾燥剝落屑者,謂之『乾癬』。除了皮膚表面的變化外,另一大特徵就是癢,季節替換、環境變化及外物刺激造成〝癢感〞而導致搔抓,搔抓引起疹子,起疹又導致癢,而一再的癢、抓、疹惡性循環不易痊癒。

要怎樣照顧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

家長必須了解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慢性的皮膚病,其處理過程必須要有耐心,配合醫師的治療,直至孩子自動痊癒不再發作。因此在處理上分兩部份:疾病惡化時之急性期處理及平時穩定期之注意事項。急性期大部份需要醫師的處理,甚至住院治療,慢性期則需要家庭所有成員的配合。

引發過敏性皮膚炎的原因

食物:
1920年即有人提出食物過敏與異位性皮膚炎有關,目前也能測試出對某些食物過敏;但食物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真正病情影響不大,因此除非有明確的證據顯示相關,才須考慮限制某些食物,否則徒增困擾。
環境中過敏原:
家塵和塵蟎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家中不要鋪地毯,儘量減少家中灰塵,起居室內溼度不要太高,減少絨毛玩具,不要養貓狗及不要讓小孩吸二手煙。
細菌:
急性反覆發作的濕疹,尤其合併有抓痕或慢性控制不佳的皮膚炎,應考慮是否有皮膚感染的可能性而給予抗生素。
冷熱溫度:
有些孩童在較熱時,易出汗而特別癢,而有些往往在寒冷時,因乾燥而覺得癢,因此溫度、濕度適中亦應特別注意。
情緒和壓力:
情緒和壓力也會影響孩子搔抓的習慣,但如何紓解患者的壓力和情緒,倒也是一門學問。

如能對以上這些因子加以適當控制,將能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

*內容參考:財團法人兒童過敏及氣喘學術文教基金會 衛教專區


氣喘


氣喘是一種呼吸道的疾病,氣喘病的死亡率在2002年以前一直都位居於台灣地區每年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到了2002年才退出,降成第十一大死亡原因。而根據2002年大台北地區學童氣喘病罹病率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其氣喘兒童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十九而他的症狀是由呼吸道發炎所造成。呼吸道發炎會使得呼吸道變紅、腫、更窄以及對有刺激性的異物過度敏感,而這種情形會導致定期與持續的喘氣、喘不過氣、呼吸急促、胸腔的壓迫感與咳嗽等各種症狀的發作。如果只有輕微的症狀發作,可以不用經過治療而痊癒。但是適當的治療可縮短痊癒的時間,並同時預防未來有症狀發作或是復發的可能與風險。若有經歷過很嚴重的症狀發作患者,一定要盡快去就醫與治療。

氣喘是一種長期〈慢性〉的疾病。患者的氣喘的情形與症狀不會維持固定不變的,是會跟著時間一直改變。

氣喘的臨床診斷

氣喘的病人常有下列症狀:
間歇性的呼吸困難、喘鳴、胸悶、以及咳嗽,尤其是在夜間或凌晨時發作。至於兒童氣喘者,大約只有1/3的病人會出現呼吸困難及喘鳴症狀。
氣喘的臨床特徵:

  1. 症狀好好壞壞有時也可自然緩解。
  2. 可由支氣管擴張劑和抗阿發炎藥物的治療來緩解。
  3. 會隨著季節變換症狀。

常有異位性體質的家族史。
這些特徵皆有助於診斷。
此外,有下列情況,也需要考慮為氣喘:

  1. 曾有喘鳴或反覆出現喘鳴。
  2. 曾有明顯之清晨胸悶咳醒或夜間咳嗽。
  3. 曾經在運動後,出現咳嗽、胸悶或喘鳴。
  4. 當吸入污染空氣或煙霧會有咳嗽或胸悶或喘鳴
  5. 一有感冒即感到胸悶或感冒超過10天未癒,咳嗽又有痰。
  6. 每當接觸塵蟎、蟑螂、有毛的動物或花粉即感胸悶或喘鳴。
  7. 服用阿斯匹靈或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即感胸悶或喘鳴。
  8. 服用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胸悶或喘鳴會迅速改善。

怎樣狀況下引發氣喘?

  • 氣喘病病人具有超敏感的呼吸道,這是常人所沒有的,當您與一些引起氣喘發作的激發物接觸後,就會導致氣喘發作,您的呼吸道變腫,產生黏液,而且呼吸道平滑肌收縮,使您產生症狀,常見的氣喘激發物有:

  • (1)溫血寵物的皮屑、毛髮、羽毛(如:貓、狗、鳥、老鼠..,等)
  • (2)家塵(主要內含塵蹣))
  • (3)蟑螂
  • (4)花粉
  • (5)黴菌
  • (6)香菸、煙霧、木屑、噴髮劑、香水、油漆、汽機車廢氣和工廠廢氣等空氣污染
  • (7)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
  • (8)運動
  • (9)情緒激動時,如哭、笑
  • (10)氣候與溫度變化

氣喘症狀的發生

氣喘症狀發作時,常會咳嗽不止,氣管管徑會收縮,支氣管內會積滿黏液,排不出去堵塞氣管,空氣無法順利進出到達肺泡 ,當空氣在積有痰液之氣管內流動時,即會產生哮鳴的水笛
聲,並且有呼吸換氣困難的現象。

當氣喘發作嚴重時,吸氣時胸骨上方出現明顯凹陷,近身時可以聽見呼吸的哮鳴聲,呼吸時有抬高肩膀的現象謂之『息肩』 ,即動用全身的肌肉來幫住呼吸。有些病人甚至無法躺下來休
息,因為躺下來時呼吸肌較難發揮作用故呼吸困難,只能坐著睡覺,謂之「端坐呼吸」。

誰容易得到氣喘 ?

氣喘可發生於任何人,和從嬰孩至成人階段中之任何時間。一至四歲的氣喘孩童,通常在他們進入青少年或成人階段後症狀就會消失。氣喘病在男孩比女孩更常見,而且西班牙人和黑種人比白種人小孩更常見。醫學研究認為在某些人中,氣喘可能會部分地被遺傳下來。

氣喘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一位兩個月大的男嬰可能表現出典型的喘鳴和呼吸困難,而一位80歲的老人可能在他一生中從未有過敏病,卻在麵粉廠內吸入大量的麵粉灰而突然引發氣喘。一般而言,過敏性氣喘較容易出現在20歲以前,而往40歲以後發病頻率會減少。青少年的氣喘通常併有濕疹和枯草熱(鼻過敏)的既往病歷。這些疾病是過敏的警告信號,且可以說氣喘在孩童期即有過敏病根的存在。
氣喘的另一類型是從40歲以後才開始,雖然它的來由並不清楚,這種氣喘通常是由呼吸道感染而來,並不是經由過敏原所導致。

另外,孕婦也較易發生氣喘
(1)三分之一的孕婦氣喘症狀會惡化。
(2)在懷孕29至36週時,氣喘症狀會比較嚴重。
(3)氣喘如果沒好好的控制,除了會影響自己的健康外,還可能影響您胎兒的健康。

氣喘預防

氣喘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但是容易急性惡化,治療需要長期抗戰,除了藥物控制症狀之外,避開過敏原,也就是預防急性惡化應是治療的主要原則。許多證據顯示,消除塵暴露不僅在減少氣喘症狀及用藥需求非常有效,而且也減少氣道過度反應的程度。

氣喘病的治療原則

  • (1)避免非過敏性和過敏性的刺激因素。

  • (2)過敏原無法避免時,例如病人對空氣中之塵蹣或黴菌過敏,但我們又不能不呼吸,則施行「減敏感冶療」。

  • (3)適當的使用藥物。

  • (4)生活環境的改善。

因為您患有氣喘,所以您的呼吸道相當敏感,許多的刺激(激發物一導致氣喘發作的事物)皆可激發氣喘發作,使得您的呼吸道腫脹、收縮並產生許多分泌物,這些激發物會使您的氣喘症狀惡化,而無法改善。因此,找出您的激發物對於氣喘的控制就很重要了,並得學習如何去避免接觸激發物,如果無法避免與激發物接觸,而且您的藥物冶療效果也不佳時,可考慮採用免疫療法(減敏感冶療)。

  1. 請您的醫師幫助您找出您的激發物。

  2. 請您的醫帥幫助您決定那些控制方法可以最有效的降低您的症狀。

  3. 將這些方法依重要性排列,把最重要的控制方法先執行,等完成之後再進行另一種控制方法。

  4. 與您的醫師討論執行這些控制方法後的結果。

內容參考:環保署空氣污染防制基金 學童呼吸系統檢查計劃/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